IPO的隐形门槛
发布者:新金融观察   发布时间: 2014-05-12 11:05 浏览次数:

概要:没写在发行管理办法上的“隐形门槛”—中介机构的“前科”等一系列决定上市前未料到的新麻烦,拦阻在上市路上。

上周五,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正式发布,《关于修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业务规范〉的决定》等配套文件随之出台,推动注册制以及建设多层次股权市场的改革方向再一次得到确认。而目前IPO排队企业中,过半已进入预披露状态的事实,更传递着规则变阵的信号。

热闹的改革潮背后,新股上市的门槛真的在降低吗?

越来越多的企业中途离场,IPO“堰塞湖”的水位加速下降,排队规模已由近900家降至目前的598家。在此背景下,新股发行改革何去何从?

预披露和改革新政发布双双提速的同时,尚有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百余家企业在最后关头止步IPO门外,特别是4月底至5月初证监会重启发审会期间,主动要求中止审查的IPO企业数量激增,合计达到24家。

一道道没有写在发行管理办法上的“隐形门槛”—中介机构的“前科”、排队等待的时间、临阵转板的策略等一系列决定上市前未料到的新麻烦,一步步地将企业拦阻在上市的路上。

尽管证监会一再强调IPO的申报窗口并未关闭,但现实情况是—大批已提交材料的IPO企业因中介机构的过错,被踢出等待上市的队伍。

截至上周五,沪深两市IPO中止审查或终止审查的企业中,14家企业的保荐机构为平安证券,17家企业的律所为北京市天银律师事务所。其中近半的IPO中止审查企业与这两家中介机构有关。

证监会网站显示,涉及上述两家中介机构的31家IPO企业,中止审查的原因均为—发行人主体资格存疑或中介机构执业行为受限导致审核程序无法继续。

除上述原因外,中止审查的其他三种情形日前也被证监会逐一明确:申请文件不齐备,信息披露存在重大质疑需核查,发行人主动要求。

对于此次平安证券和北京天银“殃及池鱼”的局面,深圳前瞻投资IPO咨询顾问陈少华表示,不排除这两家中介机构均受“海联讯(300277)财务造假案”的影响。

在海联讯的IPO进程中,平安证券为保荐机构,北京天银则出具了“不存在法律障碍”的法律意见书,此前的执业过错或已影响到这两家中介机构目前的IPO项目。

上周五,中证协发布了《关于修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承销业务规范〉的决定》等三份文件,文件规定,保荐机构应聘请律师事务所,全程即时见证IPO企业的股票发行及承销过程,并对路演推介、信息披露等事宜的合规有效性发表明确意见。

监管“压顶”,北京天银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试图最大限度挽回损失。截至上周五,北京天银涉及的哈森商贸(中国)等三个项目已恢复排队,项目律所也已更换为北京市海润律师事务所。

值得注意的是,哈森商贸(中国)此前的签字律师为朱玉栓、吴团结和张慧颖,更换律所后,签字律师的变动却并不大,仍为吴团结和张慧颖,仅朱玉栓不见其踪,似乎暗示了这两家律所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平安证券暂时按兵不动,但付出的代价却相当沉重。按照今年约7%的新股平均承销费率和约4.66亿元的新股平均募资额,公司极有可能因IPO企业集体中止审查而损失约4.57亿元的承销收入。

“中介机构的资质”只是第一道门槛,在漫长等待时间的洗礼下,企业经营状况的细微变化正被资本市场无限放大。